三好学生出国有用吗?
很多爸妈都拿“三好学生”当金字招牌,不惜花重金让孩子考上“三好”。但是未来真正需要的,是孩子有过强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三好”并不会教给孩子这些能力。
评价标准的偏差
“三好”其实是几种不同的能力:好的学习态度、好的学习成绩、好的班干部经验。但这并不等于优秀,优秀是超出一般人的好,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而“三好”只是停留在知识方面的考核,并没有体现学生本身的综合能力。
“三好学生的标准,应该更侧重学生素质能力的考核,如组织一次班会和创办一期板报什么的。”家长陈先生这样表示。但是就目前中小学“三好”的标准而言,考试依然是最重要的评价方式。
“小学生大多是口头测评,考察学生对这个知识掌握了没有,有没有理解、运用,等等,基本上还是以闭卷笔试为主;对初中生一般都是单元测试,根据试卷定成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张鸿斌说。
在北大附中,“三好”不再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每年,学校都会留出一定数量的“三好”奖学金,不设置成绩门槛,由学生自荐、他荐和教师推荐,通过公开演讲和辩论,再经由奖学金评定委员会民主投票评定产生。今年评选出的12位“三好”奖学金获得者,都是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佼佼者,他们的经验包括关注热点社会问题、创办志愿者组织、在科研活动中担任负责人等。
“三好”奖学金的设立,不但帮助更多在多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却缺乏相应荣誉的学生得到了肯定,还将“三好”的内涵由“好学生”拓展为“好学生标兵”,促进更多学生主动发展自身综合素质。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真本事
“很多学生成绩不错,但缺乏思考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传统学习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不了就业和升学的双重考验。要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僵局,应该多搞实践教学、实践考核,让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说。
为了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培养更多的“三好”学生,市教委出台《关于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学校根据本地实际,开设一系列劳动技术课程,力争到2015年普遍达到每名学生掌握两项劳动能力。
“培养青少年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和幸福观,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良好的品质,这比把‘三好’学生称号挂在嘴边重要得多。”市教育局普教处处长张庆萍说。
张鸿斌建议,家长不妨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带孩子去感受劳动,到郊外参与植树、采摘,在家里一起吃饭、洗衣服,鼓励孩子设计、参与家庭物品摆放、安排全家出游等,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
“三好”,应该成为孩子真正优秀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