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出国留学去的哪里?
对于中国科学家的海外求学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有过精彩描述:“我在美国受到的正式教育是从中学到大学,共计十七年。可是我从小就有很好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在中学阶段,我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只要我想学,任何东西我都能够很快明白它们的道理。所以,我离开美国时仅仅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
从1934年到1955年,长达20年之间,钱学森辗转于中美两国,一直在为回归祖国建设倾力奉献。在这20年中,他先是在加州理工执教,后任美国空军研究院副院长,还任通用汽车公司研究员、耶鲁大学教授。其间,他还通过教学与研究,努力推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获得美国航空与太空飞行动画奖之后,他接受《飞行纪录》杂志的专访,首次公开解释了飞行的关键在于控制论。当时的美国物理工程师学会会长,在听了他的讲演后,赞扬他“是美国航空事业的巨人之一”。
1955年,他在科学考察时正式向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提出:希望回国访问。这一请求也得到了周恩来的批准。9月8日,他乘坐的班机一进入中国领空,飞机上的通讯设备便突然发生了故障,而此时中方早已派出了五架武装飞机在巡航等待。当他回到北京机场时,首都数万名民众热情迎接,街道两旁人山人海,鞭炮响声震动天地,人民政协代表、文化界知名人士、航校学生、少年先锋队学生代表簇拥在他周围欢呼。
1956年10月8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主持下,在京召开了全国科学规划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钱学森被特邀参加。会上,他主动要求负责国家航天计划的咨询与规划工作,并获得批准。随后,国家科委成立十六人专家组成员,负责就我国航空、航天、航空工程科学以及人体科学等四个方面的研究发展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钱学森的极力主张和努力下,中近程火箭、通信卫星、多级火箭、载人飞船、对地观测等我国从80年代开始的航天高科技项目,最初的计划都编入国家科委“六五”规划,获得了国家批准的正式科研经费。1975年1月8日,钱学森作为第一机长,乘坐我国自行设计的专用载人飞机,首次对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回收科学实验。这次成功回收,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回收技术的国家。
“我是中国人”的呐喊
从德国到美国,从白发苍苍回到中国,人生的最后20年,钱学森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全力以赴,不仅培养了众多科技人才,还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以“钱逸泰”这个名字,翻译发表了抨击美国社会的文章。文章指出:“对于美国社会的丑化和对于美国的憎恨,并不能保护弱者、穷人、受压迫的人和被剥削的人。”
而在他的心里,思念的依然是故乡。在1955年3月13日,毛泽东宴请钱学森之时,钱学森“热泪夺眶而出。我已是五十岁的人了,离家二十多年,此刻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归国意愿愈加强烈的钱学森,在1954年5月19日给留美归国志士陈芳允的信中,写下“我们两个人都有家,然而我们的家乡都在北京”。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乘坐的克什米亚航空公司的班机在首都机场安全降落,他从舱门走出来的一瞬间,对着人群大声呼喊:“I am a Chinese! I am a Chinese!”,“我是中国人”的呐喊,响彻祖国大陆!
1956年,在访问罗马尼亚期间,钱学森特地参观了当地图书馆,并且向图书管理员询问国家如何培养科技人才。1957年10月6日中央同意在首都体育场举行欢迎归国科学专家大会,大会举行前1小时,钱学森从匈牙利总理赫鲁晓夫那里得知,他的丈夫蒋英一家已安全到达北京。接到命令的解放军战士将1300多公里外的行李火速运往首都机场。全场七万名群众欢呼雀跃,欢迎钱学森等107名回国科学工作者。1964年10月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被国内外称为“原子弹元勋”的钱学森,因功获得了共和国颁发的特殊功勋荣誉。
1979年,因原中近程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的突出贡献,钱学森获得了中国科学大奖首届“钱学森奖”。2009年9月10日,他又被中宣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求是杂志社、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联合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09年10月31日,他的骨灰从上海飞返北京。24小时后,他的家人将它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享年98岁。落葬时,无墓碑、无祭文、无音乐,根据他的生前心愿,“低调、简单、朴实”来丧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