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很难就业?
首先,日本的就业率本来就不低(日本总务省2018年5月公布的劳动力参与率数据显示,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中,有收入的低收入群体就业率为69.0%、收入较高的中间层为61.5%、高收入人群也达到51.3%)。 当然,这里说的“就业率”是指“参与职业活动的意愿”,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事实上,由于生育、照料家庭等原因,部分女性会选择暂停职业生涯,因此女性就业率的数字会比男性更低。但无论怎样,日本总体的劳动力参与率数据还是比中国等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更大的国家要高。 那么,为什么日本会出现“难就业”的问题呢?这是因为日本所统计的“就业率”,除了包含上述个人选择的因素之外,还包含了因为企业原因未能就业的“潜在失业率”;而在中国,我们通常所讲的“失业率”仅指被调查者是否有求职意向,并没有考虑个人职业选择和意愿的因素——换言之,在计算“失业率”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将“失业”归咎于个人原因的。
基于此,如果我们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日本,由于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供求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而中国尽管人口数量庞大,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结构性矛盾凸显,劳动力供给明显大于需求,导致工资水平下降,“以薪定容”的行业出现用工荒。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战后日本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期,在GDP全球占比下降之前,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吸纳能力相对较强;之后随着产能过剩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日美贸易摩擦加剧,日本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受到的冲击开始显现,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出现了就业率下滑的情况。 而中国则是在GDP全球占比上升的过程中,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同时,中国在城镇化进程和大国崛起的进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就业率”压力。
当然,中日两国面临“就业率”问题的根源并不相同:日本是处于“老龄化社会”和“少子化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劳动力供给增速逐渐放缓乃至萎缩;而中国则是正在经历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进程,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和供给侧改革也需要一定的人口红利。 但无论如何,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劳动者报酬,保持劳动力市场稳定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